三位东盟国家代表参观保定市晟通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果蔬栽培温室大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丁伶俐摄
“这次活动我收获颇丰,既见识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又看到教育在中国农村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还品尝了独特的中华美食,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我由衷敬佩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者。”4月8日,第一次到中国农村参观考察的云南农业大学缅甸留学生余娜娜告诉记者。
4月6日—12日,2025“教育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国际能力建设调研研讨活动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展开,吸引了来自中国、泰国、越南、缅甸、老挝五国农村社区带头人、农村发展与教育专家及从业者、在华留学生等约200名代表参与,一同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力量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教中心”)、泰国皇室基金会、河北农业大学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很多国家的农村面临资源匮乏、经济滞后、人才外流等多重挑战,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进程。世界银行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仍有7亿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这些人中的2/3集中在农村地区。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成为加强国际合作、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
“2021年以来,我校面向中西部地区832个欠发达县域实施了‘强师工程’,通过六项联动举措推动教师培养和培训,在教师培养、配置、留任及专业发展方面提供系统性支持,缩小教育区域差距。”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表示,“我校格外的重视教育国际合作,今年恰逢中泰建交五十周年,我们与泰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在既有合作成果基础上,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和泰国合作伙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殿下是中泰友好的杰出使者,曾50多次访华,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她重点介绍了泰国皇室基金会与中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系列合作,以及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教中心在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带头人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果。她表示,这些深度合作将有效促进减贫,降低经济脆弱性,全方面提升社区发展韧性和自主发展能力,实现持久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以此为契机,农教中心携手泰国皇室基金会发起建立“中泰农村可持续发展带头人合作网络”,河北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共建伙伴加入。“希望‘中泰农村可持续发展带头人合作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以下宗旨:为农村带头人、企业家、青年群体以及基层官员提供专项的能力建设;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分享两国的实践经验与优秀案例;以扎实的实践导向知识产出,为政策制定及产业升级提供循证支持;促进农业和科技的深层次地融合,凝聚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合力。”农教中心主任周作宇说。
“2024年我们遴选8位来自泰国各地的杰出社区与农村代表,支持他们参加了为期七天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教育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讨会。今年这一个项目再度启动,期待通过泰中持续合作与交流,为泰国农村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泰国皇室基金会外事处主任苏莱蓬·本邦卡恩说。
“河北农业大学作为培养新农科人才的平台,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建立‘中泰农村可持续发展带头人合作网络’,我们将会竭力提供相关支持,包括现代农业培训课程,创设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为培育新型的农业经济主体、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和智慧。”河北农业大学校长赵建军说。
为深入了解中国在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来自东盟国家的农村带头人及农业领域相关研究者等到河北省参观调研。第一站,代表们来到保定市晟通现代农业示范园。
“我们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我们还开展农业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河北晟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来斌向代表们介绍了智慧农业系统的运作方式和成果。
在雄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端果蔬示范园、雄州镇黄湾村巾帼共享农场、大营镇延彩(河北雄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花卉基地和北沙口乡北京锦盛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设施蔬菜基地,与会代表认真观察、深入思考。
“考察让我深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雄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端果蔬示范园,我看到科研人员正进行西红柿实验,他们不仅专注于品种改良,还注重营养价值和抗病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泰国留学生塔娜葩说,“我深刻体会到农业不单单是‘种地’,更是一个融合了科技、管理、市场与生态理念的综合系统。希望未来有机会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泰国农业发展中。”
规模化种植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令代表们大开眼界。“从精准灌溉到温室环境调控,每处细节都展现出科技对农业效率的提升。我深刻感受到技术整合是如何突破传统耕作局限,尤其是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或许能是我们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市场波动的新利器。”泰国华富里府街道行政组织委员会主席阿塔波尔·普利亚姆说。
泰国清莱府优秀农业实践(GAP)标准安全蔬菜种植项目成员安丰·林奈拉克说:“走进温室,仿佛进入‘植物工厂’。LED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调节光谱,滴灌系统精准到每株植物,这种对生长变量的控制水平让我惊讶。特别是他们培育的抗病小番茄品种,在泰国湿热气候下或许能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这正是我们提升热带作物品质的关键钥匙。”
为给参会者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实地参观之后,研讨会部分特别设置了案例分享环节,让与会代表可以充分讨论“教育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
“我们致力于通过高等教育助力各个社区的发展,通过农民、中小企业等合作应对农业环境的挑战,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泰国、老挝及柬埔寨研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水稻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水稻生产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成功实施了一个项目,通过提升当地农业生产力和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改善亚洲地区小农户的粮食安全保障及生计状况。此外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我们开展环境友好型水管理项目,利用智慧水管理促进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亚洲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亚辛说。
教师是农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我们很关注老师,他们是推动农村未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我们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合作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教师潜力建设’项目,通过为老师提供发展机会,明显提升了老师、学生及学校管理者的综合能力。”泰国天丝集团中国区公共事务部经理阎昆介绍,“在中国,我们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了‘育见未来’教育公益项目,在四川省凉山州10县遴选30名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的一个学年内,提供两次驻校教学指导,通过赋能乡村体育教育助力学子全面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路遥说:“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东盟地区的农民提升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等。为培养带头人,在云南实施了头雁项目,采用‘1+10+3’模式,即一个导师指导多个农民,涵盖咖啡、茶、畜牧业等产业,过去三年已培训560名社区人员,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投身澜湄流域农村可持续发展,与东盟大学合作,在过去15年培训800名东盟国家学员,其中149名泰国学生获得云南农业大学学位,他们将成为未来东盟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