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单产提升显成效

栏目:新闻中心    来源:k8凯发国际入口    发布时间:2024-12-28

  “辽宁阜新市大豆实测单产突破每亩340.54公斤!”“内蒙古通辽市玉米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1247.22公斤!”秋收时节,丰收的喜讯从各地传来,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成效显著,重点地区的大豆、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推广体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农技指导、完善社会化服务等举措积极地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夯实了全年粮食丰收基础,也让秋粮丰收的成色更足、分量更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并特别提出,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方面,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但越往前走难度越大。为此,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统筹整合200多亿元,在100个大豆重点县、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找短板、补弱项,针对性地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取得明显成效。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粮食平均亩产389.7公斤,提高2.9公斤,单产提高对增产贡献达58.7%。

  今年是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进入启动实施的第二年,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专家分析,今年粮食丰收单产提升是重要的支撑,对增产的贡献达七成以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具体表现为以“增密度”为切入点,亩均株数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创高产”为着力点,关键技术加快推广;以“高性能”为突破点,农机装备升级明显;以整建制为着力点,带动均衡增产。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协同发力。在政策保障上,今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大力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和规模主体提单产行动。同时,整合农业农村系统力量开展大协作、大攻关,集聚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潘文博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要求,加快“五良”集成,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主要粮油作物中,我国小麦、水稻单产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增产空间正在缩小。而大豆、玉米、油菜等作物的平均亩产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以大豆为例,大豆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无法替代的重大战略物资。目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为132.7公斤,远低于巴西和美国的每亩230公斤,只有世界平均亩产的60%~70%。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佳木斯综合试验站站长李灿东表示,在保证粮食安全重要前提下,用于大豆生产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实现大豆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其中优良品种和综合技术集成配套显得很重要。

  10月初,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大豆单产提升科技增粮示范百亩田,采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大豆在实收测产中,平均亩产达到266.9公斤,创造了东北地区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

  示范田采用优良大豆品种“绥农26”,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的特点,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大豆“增产链”技术方案执行,即从秋季耕整地、星碳菌肥改土、品种优选、耕作方式、施肥措施、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化学控旺、优果多叶面肥喷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减损收获等各方面发力,为提升东北地区大豆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上,良种良法的集成应用也有力推动了季季高产、周年高产。如在玉米上,以密植技术为核心,以精准水肥管理为保障,今年新疆察布查尔县10万亩核心玉米示范种植区亩产达1358公斤,创大面积高产新纪录;在东北主产区的内蒙古科尔沁区10万亩核心玉米示范种植区亩产达1042公斤;探索应用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稳产技术模式,山东省德州多县示范方实现了小麦亩产超650公斤,玉米亩产超850公斤。

  “我们今年发布了150个农业主导品种、150项主推技术和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其中大豆、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品种及单产提升技术占40%以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一大批耐密抗逆、抗倒伏、易机收的主导品种,合理密植、水肥一体、机收减损的主推技术进入田间地头,将以科技之力不断释放粮食增产潜力。

  在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各地充分的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国农技推广体系等技术力量作用,下沉一线开展指导,确保技术到人、良法到田。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合理密植岗位专家明博团队围绕玉米单产提升,在东北、西北及黄淮海等主要产区组织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培养和训练与现场观摩374场,明显提高了实施区的技术到位率;以吴存祥、孙石、徐彩龙等为代表的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在大豆生长时节密切关注一线生产动态,针对夏季黄淮海地区大田渍涝、东北地区秋粮生育前期低温冷凉等生产问题下沉一线,提出针对性抗渍涝、田管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盛丰家庭农场里,田野间的大豆迎来收获。农场负责人谢文财对今年的收成颇有信心:“有专业技术人员教我科学种植,我的大豆长得又壮又多,心里有底了,收入也跟着涨了!”

  原来,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阿荣旗建立了“产业专家+产业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主体+辐射户”的运行机制。今年,全旗共遴选出34名技术人员作为大豆产业技术指导员,实行包乡镇、包片负责制,对科技示范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展开农技指导服务。通过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试验示范,阿荣旗遴选出了适宜本地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与技术模式,辐射全旗大豆生产优质绿色高效发展,带动全旗大豆单产提升4%以上。

  此外,农技推广部门也积极搭建线上平台,力争做到实时服务农户。今年以来,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记载与“秋粮生产”有关问题已达近4000条,有效回复2.4万次,为农户提供在线技术问答、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服务71亿次,开展专题直播300多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倾力打造“农友圈”平台,组织协调科技专家、乡土专家等组建小分队开展“组团式”服务,快速响应、精准施策,一同推动技术“到田入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眉见习记者王臻)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慢慢的变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架构和规模。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AI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在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云的需求进入到深度用云的阶段。尤其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的提升,上云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应用场景需要各专业协同去落地,共建生态是各行各业的诉求。

  董泽故居始建于明代,是著名教育家董泽先生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地方。董泽先生1925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

  我国首个商用堆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装置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正式投运,在此生产的首批镥-177医用同位素同步出堆。

  朱光亚院士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对朱光亚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努力继承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奠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2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该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从古至今,工程使技术和科学发挥生产力的功能,反映国家或组织机构的科学技术水平、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综合实力。

  激光器大范围的应用于通信、医学成像与手术、消费电子等领域,它深刻改变了大众的生活。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4257.4万亩,比上年增加75.2万亩,增长1.8%;单产144.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4公斤/亩,增长7.8%;产量616.4万吨,比上年增加54.6万吨,增长9.7%。

  日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生吴一迪及其团队的项目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和全国特等奖。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2月25日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扩充至8章60条,聚焦科普发展中的明显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包含明确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

  目前还没有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常昭瑞:“如果家中有急性胃肠炎病例出现的时候,定时地要对家庭中接触频繁的部位,比如说门把手卫生间等进行定时的消毒。

...